IF最高漲幅900% 這些國產期刊正在破浪前行
何時我們的論文能發在國內的好期刊上?
有數據表明,2016年,中國學者在全球SCI期刊發文32.24萬余篇,而在中國SCI期刊發文僅有2.24萬余篇,不到前者的1/10。
今年,中國的SCI期刊累計達到273本,較之5年前,增加了94本。而國際上的SCI數量也從8879本來到了9626本。
萬眾矚目的國產期刊已然駛入“快車道”,正在為實現真正的“彎道超車”積蓄力量。
IF大漲
在最新發布的2021期刊引證報告中,我國共有282本期刊獲得影響因子。有43本期刊IF來到10分以上,較去年增加了1倍還多。有約17%的期刊實現“升區”,說明國產期刊在領域內的聲譽和影響力都提高到了更高水平。
Cell Research作為“國產期刊之光”,繼續以IF>46領跑全國,徹底打破了我們對國產期刊的傳統印象。
還有不少期刊IF漲幅超過100%。其中,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一刊漲幅高達948.8%。
問鼎全球第一
截至今年6月,中國共在13本SSCI期刊,數量上并無優勢。但是近幾年SSCI期刊的建設速度正在加快。
今年,由西南財經大學于2015年主辦的Financial Innovation(《金融創新》)最新影響因子達到6.793,較上一年上漲了70%。在JCR的社會科學、數理方法領域問鼎全球第一,在金融學領域位居111本期刊的第8名,領跑Q1區。
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Journal of Management Analytics《管理分析學報》一刊,2014年創刊,去年被SSCI收錄,今年首個影響因子即達到了6.554,位列Q1區。
誠然,我國社會科學期刊起步較晚,而這兩本期刊可以算作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發展的一個縮影,未來可期。
質變
2019年開始,中國科協等七部委開展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,迄今為止已經遴選出3批、90本“高起點新刊”,從資源和經費上給與傾斜,支持國產期刊建設與發展。
迄今已有18本成功入選SCI/SSCI。其中,溫州大學主辦的Carbon energy一刊成為“新晉黑馬”,創刊不到3年,今年首個影響因子即突破了20分,位列化學(物理)領域期刊前5%。
圖丨溫州大學主辦的“高起點期刊”Carbon Energy,成為“新晉黑馬”。
同樣表現優異的還有由上海大學2018年創辦的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(EER)期刊,該刊是全球首本專注電化學能源領域的英文綜述期刊。今年的影響因子在32分以上,實現了穩步增長。
未來,這些期刊將成為新晉SCI期刊中的絕對主力,值得持續關注。
與此同時,好文章如“雨后春筍”般出現在國產期刊上。
例如2020年2月,Cell Research在全球首發了關于抑制新冠病毒藥物篩選的工作,獲得國際極大關注,累計瀏覽量超過120萬次;
2020年第四期,EER刊發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研究長文《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錫基負極材料的挑戰與發展》,在同行中引起較大反響。
時間退回2018年之前,國內科技期刊想要搶發到有如此關注度的論文,還是極為罕見。比起“影響因子”的提升,這種實打實的好文章,才更讓我們看到國產期刊發展空間極大,幾乎沒有“天花板”。
突圍
2016年5月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,“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?!?/p>
2020年2月,科技部印發《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“唯論文”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(試行)》,明確要求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。其中一條明確表示: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,其中,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/3。以上舉措足以看出國家在扶持國產期刊的決心之大。
圖丨《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“唯論文”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(試行)》部分內容
除了國家支持,各學校也在支持建設我國的“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”上痛下決心,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“雙一流”高校,在研究生推免及獎學金評定過程中,將“從國際和國內期刊選出的的T1級期刊等同于JCR 1區期刊”,極大地提升了國產期刊認可度。
圖丨上海交通大學在獎學金評定細則中的部分條款
誠然,與若干年前,“三流、四流成果往國產期刊上投”的現象不同,現在國產期刊在稿件來源和數量上嚴格把控,不少期刊創刊以來一直走的是約稿路線,讓不少青年學者詬病“不太友好”。
但是,想要贏得國際認可,影響因子仍是現在最客觀的指標之一。
借東風,濟滄海,無數國產期刊正在破浪前行。好的國產期刊,值得更多支持與期待。
-
焦點事件
-
焦點事件
-
焦點事件
-
焦點事件
-
焦點事件
-
焦點事件
-
焦點事件
-
技術原理